美林︰國壽內涵值具上升潛力

買入

˙美林於3月5日發表研究報告,預期中國人壽(02628)08年全年盈利倒退幅度將較市場預期為高。
美林維持國壽「買入」投資評級,目標價由24.75元微升至25.18元。國壽昨日收報21.3元,距離目標價有18%上升空間。

˙美林表示,國壽早前公布,按中國會計準則,08年盈利將按年下跌超過50%。
美林指出,由於內地股市去年大幅下跌超過60%,令國壽需為證券投資作更大撥備,
料國壽去年盈利按年下跌幅度將高於市場預期,因此美林將國壽去年盈利預測下調16%至178.62億元人民幣。

˙美林表示,內地保險公司計算內涵價值方法有別於新加坡、台灣及南韓等地區,其債券價格非全部按市價入帳。
因此,美林認為,國壽內涵價值未完全反映債券收益。
美林指,內地去年多次減息,令債券價格抽升,其中下半年更高達14%左右。
美林表示,內地保險公司投資組合以債券為主,如國壽將債券收益以市價入帳,
有助抵銷證券投資損失,提高集團內涵價值。

˙美林認為,由於國壽08年盈利基數低,加上改善產品組合,相信該股09年盈利將恢復增長動力。
美林亦指出,於目前波動市況中,國壽仍是一隻具防守力的股份。

高盛: 中國旺旺下半年銷售仍強 維持確信買入

中國旺旺(00151)去年權益持有人應占核心營運溢利按年增長31%至2.63億美元,高盛報告表示,有關表現符合該行和市場預期,整體收入升42%至15.5億美元,高於該行預期4%,在三聚氰胺醜聞和經濟放緩下,其下半年在增長仍強達42%,反映業務有防守性,維持旺旺“確信買入”建議。

高盛指出由於較高原材料成本(特別是原奶),旺旺全年毛利率跌1.5個百分點至38.4%,但仍較該行預期的37.8%為高,下半年亦有複蘇跡象,至39.4%,相信藉成本下降,毛利率可再改善。

撇除07年基數受非核心營運虧損2579萬美元影響,中國旺旺去年純利和經營溢利均升逾三成,分別達34.7%及30.6%,與本通訊社在1月底時率先披露的獨家消息吻合。當時旺旺更特地在主席蔡衍明收購亞視時,就本社報導停牌澄清,指蔡氏“爭取去年營業額增30%”。

中國旺旺收漲2.84%里昂維持買進看4.2港元

中國旺旺逆市收漲2.84%,報3.26港元,成交3.53億港元,為近期天量;該股開于3.19港元,盤中最高至3.43港元,尾盤有所回落。恆指跌2.37%,報11921.52點,失守12000點關口。

里昂維持該股買進評級,目標價4.20港元。該行稱,旺旺的08財年業績穩健,收入達15.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2%,超過里昂的預測值3.2%。

雖然08財年純利為 2.63億美元,較該行的預測值2.66億美元低1%。但里昂稱,純利沒有達到該行預期是由於公司管理層希望將08年的盈利通過如下方式轉移至09年,即增加納稅儲備金,令一些資產提前報廢,以及撥備等。

里昂稱,由於投入成本下降,且該公司保守的會計方法給盈利提供潛在支持,該行相信公司將在09年錄得30%的盈利增長。

另外,高盛亦維持該股買進評級,並將該股列入確信買進名單中。

中國旺旺:大摩增持評級 目標價3.6港元

摩根士丹利予旺旺<00151.HK>“增持”評級,目標價3.6元。該行指旺旺收入升42%,盈利增長30.6%(以核心業務基准)。業績符合預期。米果仍為最大貢獻,較高的原材料成本令整體毛利收窄。

野村維持旺旺“買入”評級,目標價3.8元。該行指旺旺業績大致符合預期。收入增長強勁,控利銷售開支成焦點。全年派息比率99%(股息率4.9%厘)為驚喜,可能長期維持高派息比率。

今日旺旺<00151.HK>公布全年業績,由於產量成長和部分原材料成本上升,銷售成本上升45.5%,由07年6.581億美元增至9.574億美元。毛利率下降1.5個百分點至38.4%。

其中,奶粉及棕櫚油價格較去年大幅上漲,但第三季度後,主要原材料及包裝材料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料今年成本壓力將相對降低。

截至去年底,其銀行存款余額為2.842億美元,相對07年增長5.1%。其中,85%現金是人民幣。淨現金1.177億美元,權益負債比率由07年26.5%降至17.9%。

中國旺旺逆市漲4% 申萬料利潤率持穩

08年淨利增逾三成的中國旺旺今早逆市高開高走,股價現漲3.79%至3.29港元,成交2854萬股。申銀萬國証券發表報告稱,中國旺旺的財年業績並未實質性超出預期,但基于其管理層給出的09收入增長20%的指引,該公司今年的EPS會超出預期,因為其進行成本控制的空間很大。申萬同時認為因為規模經濟的效果,該公司利潤率可以保持穩定。

申萬同時稱,目前中國旺旺09年基于匯率中性的動態市盈率為17倍;但很多必選消費股增長率不及旺旺,動態市盈率卻動輒20多倍。


閱讀全文...

6. 買基金者是豬兜

按照敘述的順序,基金應放在股票的後面,但鑑於今日基金的推銷員多是保險經紀,或者是疑似保險經紀的投資顧問,如此這般之下,我決定把它放在保險的前面,提早出場。

近年來,基金市場發展得很快,身邊的人買了基金的不在少數,更常常踫上基金經紀,政府亦強迫市民購買強積金,真是一塌糊塗。故此,我寫下以下分析,教導一下那些金融盲,以正世道,也不失為一件有益和有建設性的事情。

6.1 基金的先天性缺點

基金是我很反感的投資工具。固然,世上有著許多不同性質的基金,但其結構有著先天性的陷阱,只要稍為懂點推理,一推就能推出來。我不明白這樣顯然易見的道理,就像鼻子長在嘴巴之上一般的明顯,為何世上竟然沒有人想出來。

6.1.1 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銷售基金的經紀常常說,基金由投資經理所管理,以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為客戶賺取安全而豐厚的回報。我一直奇怪,這明明是豬兜式的謊言,即是只有豬兜才能說出來,也只有豬兜才相信。但這些年來,我聽過番豬話不知幾次,可知世上豬兜何其多也!

創業極難。要把公司一手創立,培養壯大,意志和能力缺一不可,EQ和IQ都比一般人高出一截,我這樣說,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相比起打工仔的基金經理,白手興家的上市公司老闆的能力應該更勝,就算勝不了太多,也絕對不會輸於沒有經歷過磨練的基金經理罷。再者,老闆既能白手興家,對其本業應當十分熟悉,藉此賺錢有如魚之游泳,又如疱丁解牛,易過斬瓜切菜也。

但實際上,當公司上市後,它由經營良好變成票房毒藥,由盈利每年快速增長變成「本人欣然宣佈本年轉盈為虧」,主席由忠厚老實的實業家變成股民談之色變的大老千,這一點,相信也是無人反對的。

既然基金經理並不比上市公司老闆更高明,那又怎可能相信其業績可以輸少贏多,戰勝股市呢?單憑因為基金經理是專業人士,其投資就有勝算,有這種想法的人,或者企圖用這種想法去說服別人的人,說他們是豬兜,誰曰不宜呢?

6.1.2 從資訊流通的角度去看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人有愚智賢不肖,同樣道理適用於上司公司和基金的身上。有些上市公司經營得很好,有些則不敢恭維,同樣地,有些基金很能賺錢,有些則長期跑輸大市。這一點,相信也沒有人可以否認吧。

對上市公司,投資者可以通過各種資訊渠道,得到其相關的信息。聯交所的網站是一例。你去翻看報紙的財經版,或者各種財經雜誌,資料和分析多到看不完。有些上市公司的業務是很具體的,譬如大家樂、東方報業、佐丹奴等等,我們還可以用最傳統的方式來看其經營狀況,即是實地觀察大家樂和佐丹奴的人流,或者每天數《東方日報》的廣告,都可能將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窺見一斑。還有,你的朋友當中,總有幾個是炒股票的,有空時大家交流意見,也不失為獲得資訊的有效法門。最後,還有林林總總的網站和討論區……

但有關基金的資訊,則通常難以獲得。大部份人是聽經紀的一面之辭,看一下宣傳單章,幸運的會有年報之類的數據……

小結﹕基金同同股票一樣,有好有壞,然而股票的資訊多,基金的資訊少,我們絕對可以披砂削礫,從有限的資訊中找到令你賺大錢的基金,但花上相同的時間,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和更好的股票。個人認為,買基金賺錢就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只要盲人持著一條足夠長的竹竿,慢慢地點地而走,終於還是可以走過去。但我們既有選擇權,為甚麼不在光天化日之下,找一匹開眼的馬去騎呢?

6.1.3 經紀的不良推銷

現時大部份的基金都是經過推銷渠道售出的,其中包括了銀行、保險公司、理財顧問等等,主要是人傳人的感染,哦不,是人同人的推銷才對。

這裏也以股票和股票經紀作為比較,好讓大家對概念更加瞭解。

股票經紀很多時會向客戶提供一些股票貼士。這些貼士可能是他研究出來的,可能是他道聽塗說回來的,無論如何,也無論貼士準確與否,股票經紀是從現時一千多隻的股票中找出他最中意的,然後提供給你,因為他購買市面上一千多隻股票的任何一隻,也能獲得相同的佣金。

基金則不然。一個基金經紀的手頭可能只有十多二十隻基金,他只會向你推銷手頭的,當你要買其他的(不屬於他手頭的)基金時,他既賣不到給你,也收不到佣金。再者,每隻基金付出的佣金都不同,經營得較差的基金可能付出更高的佣金,如果你是該經紀,會向客人推銷質素較高但佣金低的基金,還是佣金較高而不管其質素呢?我對人性並不那麼悲觀,認為兩者均有,但你要負上「兩者均有」的風險,真是太不必要了。

小結﹕股票經紀和客戶的利益比較一致,基金經紀和客戶則有較大的利益衝突,故此基金經紀推銷壞基金給客戶的機會,遠高於股票經紀推銷壞股票。

話說我的出版經理人麥先生,聽到我的一番言論後,表示不同意,因為他買基金時獲得了不錯的回報。當我詢問他購買的過程時,他說花了很多時間去嚴重拉關係,兼且在飲食方面給予長時間的賄賂(即是請飲請食),該經紀才提供了一隻最有潛質的基金。很明顯,他的經驗非但踼不倒我的結論,相反還加強了﹕用上相同的時間和精力,一定可以發掘出更好的股票來。

6.1.4 買賣和維持的交易成本

每種投資工具都有交易成本,也即是未見官前先打的大板,有的打三十板,有的打五十板,有的打八十板,而基金是在所有的投資工具中,接近打得最重的。

基金的收費包括了﹕

1. 入場費用,例如首次認購費、轉換費、買入差價等。
2. 持有時的費用,例如管理年費、績效費、分銷費等等。
3. 出場費用,贖回費、行政費、賣出差價等。

這些費用並非每種都收,但肯定的是﹕買入時要收費,持有的過程要收費,賣出時也要收費。用前述的比喻,是見官前打一次大板,期間打一次,見後也打一次,每次打的板數不一。不同種類的基金的收費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指數型的基金收費最低,皆因操作最容易,跟著是貨幣、債券,股票差不多是最貴的。這是順著這三種投資工具的價格波幅,貨幣的波幅最小,股票則很容易翻倍,或者跌去一半市值。當波幅巨大時,客戶也就不介意在交易費用中被宰,這在香港俗語叫﹕「贏了不志在,輸了不爭在。」

按﹕中文的「不」,粵音讀作「唔」,閩南話也是讀「唔」,台灣的寫法照樣是「不」,只有廣東人寫作「唔」。

除了人壽保險之外,沒有一種投資工具的交易費用比基金更重,大概達到基金規模的1%到3%左右。這意味著基金經理首先要賺到他和他的團隊的薪酬,以及交租和燈油火蠟等行政費用,剩下來的,才是客戶的應份。

數學模型是這樣計算的﹕由於這1%至3%(以中位數計,假定是2%吧)是只收不付的、基金方面穩賺不賠的。既然是必付的支出,我們要求的回報便要乘二,即是4%。假設在你可在定期存款中得到5%的年利率,換言之,你買基金的機會成本是5%的定期存款利率。4%加5%是9%,這即是說,你投資進基金,每年的合理回報是9%。

為甚麼要求回報要乘二?假設你開設一間公司,薪金支出是每月一萬元,不論公司是賺是蝕,這一萬元都是必須要付的。如果這間公司每月賺到一萬元,你便打個平手,這種生意當然沒人肯幹。最低限度,它要賺到兩萬元,即是說,你投資一萬,期望值是有一半機會淨賺一萬以上,這叫「double or nothing」,才叫合理。因此,當一個基金的收費是3%,你會要求它有一半機會賺6%,即除收費後再賺3%。

在這小節中,最後一問﹕世上有多少個基金,十年來的平均年收可超過9%?這實在沒多少個。馬多夫只提出每年一成以上的平均回報,已造成了號稱五百億美元(我嚴重懷疑這數字有多少「水份」)的世紀大騙局。從這例子可知9%以上的平均回報是有多難。

我之拒絕購買基金,正是為此。

更有甚者,基金所需要的合理回報其實還不止9%,理由如下述。

6.1.5 進一步討論﹕入場費和出場費

基金的買賣費用,上一節已略述過,但因此部份極其嚴重,故此需要另闢一節去討論。

基金的收費林林總總,各有不同,看到資料就頭疼了。通常,一買一賣之間,客戶要付出三五種至七八種的費用,噢,其實炒股票付出的交易費用的種類不下於基金,但從總數去看,股票一買一賣的費用是不到1%,基金則是3%至接近10%不等。在投資世界,3%至10%,那是天文數字的收費了。

收費昂貴令到投資者不易輕進輕出,經紀的說法是﹕基金是長期投資,把交易費用攤成長期來計算,那就一點也不貴了。假定你持有基金十年,3%至10%除以十,每年的支出不過是0.3%至1%而已。

姑不討論0.3%至1%是多是少,蓋以平均年增長5%計算,1%是淨收入的兩成,怎也不能算少。我要提出的是﹕當一項投資的買賣成本極高,進出也就極困難,而這從投資的角度看,是極不利的條件,就同儲蓄保險一樣,叫做「缺乏彈性」。

投資的終極目的,是把資產變回現金,去做愛做、或需要做的事情。很不幸,我們無法預料在未來的那一年、那一天會失業、生病、家人急用、公司需要周轉、出現了一生難得一見的投資機會……這時就要把資產換回現金,是十萬火急的速度。假如你不智地昨天買下基金,今天就要變賣,以換取救急的現金,你將會恨不得殺死昨天的自己,一刀一刀的插下下去,狠狠地、毫無憐憫地。

彈性不足是拒絕購買的充份條件,但非必要條件。這其中有一些同等重要的變數,例如值博率。例如定期存款缺乏彈性,但做定期也非蠢事,餘此類推,只要基金的回報率夠高,也有其值博之處。上一節我估計了9%的回報,加上沒有彈性這一說致命重點,我的高見是,它至少需要11%至15%的年回報(視乎交易費用而定),才有值博之處。

又是那一句﹕當今世上,那個基金可以平均11%至15%的長期年回報率?

6.1.6 賣出困難﹕進一步的削弱彈性

當投資者要贖回基金時,除了手續費和差價外,還得冒上其他的風險。

以股票、銀行存款、外匯為例子,當客戶決定平倉,提取現金時,三天之內,就可提到現鈔。但是基金要贖回時,時間則可長可短,如果正值熊市,太多人同時贖回時,投資者等上一個月,也非奇事。

前文說過,銀行有權拒絕支付,證券行也有倒閉的可能,同樣地,當太多的投資者同時贖回時,基金也可拒絕贖回。這機率的確不大,但並非不可能發生。當我細心思考過銀行、證券行和基金三者的結構後,結論是基金拒絕支付的機率遠比前兩者為高。

以上並非偏見。銀行出現狀況時,有政府的支持,像金融海嘯之後,幾乎全世界的政府都為存戶提供百份百的存款保障。證券行只是代客買賣股票,一旦客戶賣出股票,戶口的現金便相等於存款,而在今日的證監會的嚴密監視下,證券行出狀況的機會也減至最低。換言之,銀行有政府支持,不大可能拒絕支付,證券行在法律上不可能拒絕支付,但基金,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6.1.7 搶錢的績效費

天下烏鴉一樣黑,基金和上市公司一樣,不管公司賺蝕,先挪錢以自肥,先養活自己,再養活股東,是所有經理人的不二法門。兩者的揾笨雖一,但按程度,則基金是老大,上市公司的管理階層只是二弟。

基金收費最不合理的一項,是其績效費,純利的兩成是「基本消費」,有些名牌基金在業績優異時,甚至可收取四至五成。這即是說,基金經理輸掉了客戶一百萬元時,人工照收,但他為客戶贏得一百萬元時,則可收取二十萬元的紅利。這真是有贏沒輸、無本萬利的生意。

低回報的基金,倒不如銀行存款。高回報的基金,才值得付出高昂的績效費,理論上如此,但大名頂頂如索羅斯,在2000年炒科網股也虧損了21%,至於由諾貝爾獎得主當基金經理的LTCM,則破產清盤收場。既然投資基金的風險不小,為何我們要付出高昂的績效費給其經理呢?這好有一比﹕到澳門賭錢,當你正欲下注時,疊碼仔在後頭說﹕「老細,這一手應該買莊!」當開牌真的是莊時,疊碼仔便向你收賞錢。如果開閒,他便訕訕的自動消失。基金經理便是這樣的疊碼仔﹕他有一半的機會去贏,輸了則不用成本,那為甚麼不去博一博呢?

當客戶贏錢的一年,基金經理可以收到績效費,輸錢則不用付出,這種合作條款很容易造成道德風險。凡是這種情況,分紅應以三年至五年作單位,否則絕不公平。如果投資者連這樣不公平的條款也答應,就真是大笨蛋了。話說回來,大多數投資者是聽信了經紀的推銷,才會當上這種大笨蛋,因此那些推銷話可稱為「大笨咒」。

主席及行政總裁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貢獻,不在基金經理之下,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階層收到同樣比例的「管理費」,不被股民和股評人柴台者幾希也!同樣是為股東賺錢的經理人,基金經理憑甚麼拿到遠比上市公司管理層更多的薪酬?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上市公司老闆很多時也是大股東,自肥時一部份的資金由自己持有的股份提供,股東並非全付,因此自肥的誘因便減低不少。正因為此,一些有良心或要面子的上市公司老闆,甚至只收取象徵式的袍金,李嘉誠就是有名的例子,年薪好像是五千大元。基金經理是打工仔,不是老闆,這是關鍵的一點。既是打工仔,對殘公司以自肥的誘因,比大股東更高,照常識推測,狗皮倒灶的機會也更大。

華爾街有一個有名的故事﹕一條茂利去參觀遊艇會,導遊向他介紹﹕這條船是A基金經理的,這條船是B基金經理的,這條船是C基金經理的……到了最後,茂利忍不住問﹕那麼,客戶的遊艇在哪兒?導遊指指那些辛苦工作著的船伕﹕他們在當船伕前,統統都是基金的客戶!

6.2 基金經理上下其手的妙計

基金經理既然是疊碼仔的翻版,一方面收到疊碼的佣金,另一方面當客人贏錢時,可收到「老細,這一手應該開莊」的提點賞錢,這就會引起道德風險。簡單點說,基金經理和客戶的利益並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前者上下其手,從中漁利的誘因。

基金經理作弊的手法太多,我不勝枚舉,也知不了這許多,只能稍錄其中所知,以作警世。

6.2.1 例子一﹕製造虛假盈利

我的忠實讀者都知道,我寫過一本奇爛無比的小說,叫《賭鬼》。由於太爛了,只賣出了寥寥數十本。出版社見到大堆大堆的回書,看得眼火爆,忍不住叫我搬回家中,以省倉租。現在我的家裏,就放著一千多本《賭鬼》,看見也覺得眼火爆。

我忽發奇想,假如我將其中一本簽了名字,賣給老友李加成,作價一千元。然後,李加成再將這孤本賣給楊授城,作價一萬元。跟著,楊授城再以十萬元一本的作價,把此書賣了給張致成。這樣下來,我的一本簽名作品的市價就是十萬元,我擁有一千多本的簽名本,市價就是一億多元了。我因而變成了億元富豪了。

這想法似乎並不實際。把一本書賣來賣去,有如傳球,你傳給我,我傳給你,只要買賣雙方合作,作價多少都可以,就是賣上一百萬元一本,又有何難?這明明是小孩子都懂得的老千局,可是放在股票和基金之上,就變成了可騙大人的老千局了。

6.2.1.1 股票就是《賭鬼》

基金經理可照上述的「賭鬼方法」,幾個人合起來,把一隻股票的股價打上去,以製造虛假盈利。

基金贏虧是以市價入賬,只要當時的股價高企,就可當成盈利。由於有些股票的流通量就如《賭鬼》,只要幾個基金經理齊心合力,上升五七倍以至十倍,也是易如反掌的事。不在話下的,任由基金經理胡亂操控的股票,絕非好東西,通常都有點虛假賬目。大家不時見到一些兩三年間升了三五七倍的股票,期間有盈利上升的支持,然後在短短時間突然插水,大跌三五七九成,甚至因虛假賬目而(永遠)停牌,九成就是這種貨色。

6.2.1.2 按市價入賬之笨處

按市價入賬是豬一般的想法,是豬一般的會計專家想出來的。在聰明絕頂的我的眼中,會計師幾乎全是豬,因為現代會計學的操作方式蠢得像豬,當會計師學習專業時,遂感染了這種豬形病毒。

一言以敝之,不同規模的公司應以不同的方式去入賬,我買了一萬股長江實業(股票編號﹕1),勉強可以市價入賬(其實我都不同意),因為我馬上可以市價沽出。可是,有一個投資者持有一億股長江實業,市值數十億元,非但無法以市價沽出,也無法立刻沽出,在這種情況下,以市價入賬顯然是荒謬兼且愚蠢。

(至於會計師們以會計方式去評論公共財政,就更是豬八戒加三級,如有機會,我會另書痛扁之,不會客氣也。)

大家可別以為仙股殼股福佳股才會難以沽出,你不妨幻想沽出二千萬股長江實業,或者沽出一億股「匯豐控股」(股票編號﹕5),看看股價會跌上多少?一隻基金可能持有一間公司的10%股票,一口氣沽出時,可令股價跌上八九成。我幻想某君持有10%的「匯豐控股」(這只是假設,因為沒有人持有這數目的匯豐),數目大約是10億股弱,如果在同一天沽出,涉及資金大約一千億元。我的估計是匯豐的升跌和成交比大概是1億股(誤差約上下三成)和一成股價(誤差也是上下三成),這即是說,10億股的沽盤可把匯豐的股價插低三至五成,視乎市場氣氛而定。

我的高見是,基金經理必須在不限定的某日,把手上資產全部平倉,方可計算利潤。或曰﹕可不是很麻煩嗎?平倉之後,再要重新建立投資組合,非但困難,買賣時也有虧蝕。答曰﹕先前豈非說過,基金宜三至五年結算一次績效,計算一次花紅,我可不相信股市竟可如此好景,三五年之內不見熊市,連一次清倉結算的機會都沒有。

6.2.1.3 限定數量的市價入賬

還有一種計算方式,就是持有股票總發行量的0.1%的股票或以下,可按照市價入賬。0.1%未免嚴格,但我想了又想,持有1%的股票,要沽出也不容易,就是0.5%,也有一定的難度。以我的經驗,安全點應在0.1%至0.3%之間,既然如此,我就保守點,說0.1%吧。

記著,不管是你本人,還是基金,持有0.3%以上的單一股票,都不能以市價入賬,更不能把其股價盈利當真。如你是基金的股東,因在這會計原則下而發放了紅利給基金經理,那,我很不願意這樣直接的侮辱(花了錢來買我的書的)親愛讀者,但就算我不說,也掩飾不了這事實﹕你已當了羊牯。

6.2.2 例子二﹕偷錢

有一些垃圾股票,本來一毛錢也不值,但股價從一毛錢打到十塊錢,一個正常人當然不會去買,但假如用的不是自己的錢,而買了之後有回扣,那就另當別論了。這種狗皮倒灶簡稱為「偷錢」。

假設有一位基金經理,買了一億元的垃圾股票,自己收下了一千五百萬元的回扣,當然十分過癮。但是,這樣明顯的偷錢行為,明眼人一看便知,不會被揭發出來的嗎?

話說古代中國同現代中國一樣,都是賄賂盛行,其中一種最熱門的賄賂,便是購買功名。購買功名的交收方法,實在費煞思量﹕先付錢,又怕受賄者收錢後不辦事,先辦事,又怕行賄者得了功名後不認賬。幸好中國人是最天才的賄賂民族,終於想出了交付關節的妙計來。那就是行賄人寫下一張借據給受賄者﹕新科舉人周顯欠趙天生紋銀一千兩。如果周顯中舉,這張借據當然有效。如果周顯不舉,我指的是中不了舉人,既然周顯不是「新科舉人」,這張借據也就無效了。

(閒話一﹕按照定義,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人不是民族,漢族才是民族。在中國的大族當中,維吾爾族和蒙古族都非中國的專利,在國境以北太陽以西都分別有其種族的獨立國家,那麼中華民族應否包含他們?照錢賓四先生的想法,中華是一個文化實體,「夷狄」行夷狄之道,則視之為夷狄,行華夏之道,則華夏之。這是美國的立國精神之一﹕以meme而非gene來決定。如果這樣,「中華民族」這名詞是否政治正確?既然我們是多民族國家,還是乾脆叫「中國人」算了?)

(閒話二﹕上述故事的原版好像是「狀元」,但照我對中國歷史的所知,狀元的選拔過程嚴格,難以賄賂而得。上述故事只可能出現於會試,因此我改為「舉人」。)

上述故事是意圖或企圖說明,只要有利可圖,中國人甚麼狡猾的方法都可想得出來。那位聰明的基金經理可以有以下的做法﹕

1. 遇上牛市第三期時,基金的投資組合大賺了五六億元,就算蝕了一億元,也是小兒科,影響不了大局。到了這時,有誰會去挑戰一位賺大錢的基金經理的少許投資錯誤?
2. 買下這一億元股票後,無論基金經理和股票的幕後老闆都想善後,兩人不妨各拿一千萬元出來,把股價再打高五七成。操作詳情,請參考上一節。股價打高之後,在一兩年後,終於還是會跌至它原來的價值,但到時基金經理可能已退休,也可能遇上了每個投資者都難以逃避的股災,既然是股災,股價大跌自也有合理解釋了。其實,只要買入後的一年間,賬目顯示出盈利合符預期,股價節節上升,已證明了當時的買入決定正確,以後的事,管他娘吧。

6.2.3 例子三

例子太多了,不能盡錄。為了不想多寫一本書出來,只能打住。

6.2.4 分散投資的謬誤

有一種說法,指出由於基金的規模龐大,可發揮規模效應,例如可買一藍子的投資產品,以分擔風險。這當然也是屁話。

關於規模效應和分散風險,是兩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我要留待下一本專門講理論的書,才同大家討論,以下只能講大概。

1. 在投資世界,沒有規模效應這回事。資金越大,管理越難,這是定律。如果你持著十萬元,平均年增長率五成,實在易如反掌。但你持著一億元,要增長兩成都很難。巴菲特的勁處並非他的投資年增長三成,而是多年來一直如此,直至現在,他的投資組合如此龐大,依然有著增長,這才是大師級的手段。

2. 凡是風險分擔,都會影響投資成績。我叫你挑選一隻股票,你會挑最好的。我叫你挑十隻,第二至九隻比起第一隻來,一定越來越衰。你購買的東西越多,水準就越差,這是定律。更何況,很多時候,風險並非由分散投資可以分擔得了,在金融海嘯期間,幾乎每種投資產品的值格均下跌,便是一例。(外匯是例外,因為它算的是與其他貨幣的相對價格。)

在這裏,我並非提倡不分散投資,因為有時會發生一些料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令你的投資血本無歸。例如在2007年中持有「中信泰富」(股票編號﹕267),一宗炒膿澳幣就可令你血本無歸。我的意思是﹕分散投資有其限度,既然有限度,為甚麼不親自去分散,例如說,買幾隻股票,再存進一些定期存款,已經是很好的分散投資方式了,何必假手於基金經理呢?

6.4 甚麼基金都不要買

基金很多種,上文顯然有著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意味。我的原意並非如此,本想寫下一些漏網之魚,但想來想去,還是決定一網打盡。

6.4.1 自製指數基金

一些我很尊重的作家,例如寫《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的Burton Malkiel,雖然也反對買基金,但卻提倡買指數基金。我的高見是,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用固然較低,但購買指數的回報率也不高,為甚麼要被基金經理賺這些錢?

如果資本只有三兩萬元,應把錢留來以防急用,不應購買難以沽出的基金。如果你有十多萬元的資本,為甚麼不自己挑選三數隻藍籌股份,它們已代表了指數的最重要部份,例如說,「中國移動」(股票編號﹕941),「匯豐控股」、「和記黃埔」(股票編號﹕13)、「新鴻基地產」(股票編號﹕16),至於五行三保,選出兩至三隻最有潛質的就可以了。你既有「新鴻基地產」,便不需要「恆基地產」(股票編號﹕12),至於「思捷環球」(股票編號﹕330)和「中信泰富」這些邊緣藍籌股,在本書出版之時,能否保持地位,也還難說,何必浪費子彈,為了完全貼近指數成份,而浪費金錢去買入基金?

6.4.2 免手續費加入著名基金

又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作說明,他最輝煌一役,是在1992年狙擊英鎊,成功賺取了十億美元。假如你早先買下了量子基金,當然值得歡喜。但沒有買下量子基金,也不要緊,當時只要你有留意時事,不可能不知知道索羅斯正在同英國政府鬥法,如果你對索羅斯有信心,在當時跟他下注就成了,不單照樣贏錢,而且還省回了給他賺的大筆管理費和績效費。

這又如你是巴菲特的擁躉,不妨在2004年跟他買入「中石油」(股票編號﹕857),及在2007年跟他買入「比亞迪股份」(股票編號﹕1211),而無需買入他的旗艦「巴郡」。他的入股價比固然比你便宜,但巴郡的股價也包含了溢價,因此除笨有精。在此聲明,巴郡雖然是一間投資性的公司,但並非基金,管理成本也極為便宜,而且巴菲特也不收績效費。雖然,在他初出道時,自組私募基金,賴以賺取第一桶金的,就是績效費。

6.4.3 專門基金的缺陷

有一些特定的基金,專門投資新興市場,或者是專門投資某種類型的股票,總之是專門作出某些概念性的投資。假如你看準一個大方向,譬如南韓股市,或者科技股,但不想費神作出微觀的研究,那可不可以購買有關的基金呢?

這種想法並非道理,但我不建議。

1. 隔山買牛,投資在別國,是很危險的事,因為你所擁有的資訊比住在該國的人少。
2. 香港市場已經是全世界最適合投資的股票市場,其他的市場不是市值太小,就是增長太慢,要麼有外匯管制,提錢困難,有的存在資本增值稅。所有的錢都來香港,你還要往外跑,不是這麼笨吧?

6.4.4 基金的總體投資成績

在寫本書之前,我看過了很多有關投資的研究,其中一個有趣的統計結果是﹕基金的平均投資成績,是低於大市。換言之,你用擲飛鏢的方法去選出一隻股票,勝出的機會率會勝於亂買一隻基金。

我想,這一點已足夠說明一切。但我還想畫蛇添足,在這一小節加上一段註腳。

彼得林治是一位我極佩服的投資大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基金經理的作用時,總是扭扭捏捏的,不肯說出心裏話。我看出在字裏行間,他也認為基金經理無用,因此不斷提醒讀者,說只要肯花些心思去研究,一般人也可比基金經理做得更好,但他又不肯正面批判基金經理的無能,皆因他在退休前的職業正是基金經理。因此,當我看他寫的書,看到他談及基金經理時的吞吞吐吐,就覺好笑。

6.5 批判強積金

既然投資基金是人生的重大災難,香港政府強迫市民參加的強積金計劃,自也是一項暴政。

說穿了,強積金的精神不過是強迫市民儲錢,使他們對自己的未來退休自負盈虧,減輕政府的財政責任,如此而已。但要達到以上目的,「強」非強不可,卻不必要是「積金」。

強積金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戶口,裏頭的錢可以轉換買賣不同的指定基金,卻不能提出使用。更好的做法是,除了基金之外,也可存進銀行收息、買保險、買籃籌股、買房子,任由市民選擇投資策略,只要戶口的錢不能自由提出花用,就可以了。

加拿大就是採用類似的方式。

6.5 唯一的可行方法﹕自組基金

購買基金的唯一理由,是懶惰。人們不想自己動腦筋,便找專業人士代勞,但不知專業人士也是濫竽充數的居多。結論是如要贏錢,得花上更多的時間,以找出一個能幹的專業基金經理,這麼辛苦,倒不如自己研究、親手投資算了。不過話說回來,當找出了一個真正能幹的天才炒家,是真的可以坐享其成,不用費神去研究的。

如果你鐵下了心腸這樣做,我唯有告訴你挑選優良的基金經理的辦法吧。這辦法,得從我最佩服的兩位揀股專家的教誨去找,就是巴菲特和彼得林治。

6.5.1 選你身邊的人

這兩位大師有著同樣的選股原則,就是挑選身邊的、熟悉的股票。另一位比這兩位更偉大的股票大師周顯先生,在他的經典巨著《炒股密碼》說﹕「如果你的工作單位是船務公司,你應留意航運股。你是纖體公司的職員,便留意纖體和美容股。你是地產從業員,那就要留意地產股了。」

套這原則在挑選基金經理上,方法是留意身邊的親友,看誰的股票知識最高明,然後投資在他的身上,照樣給他分紅。

記著,千萬不要問他取貼士,而要給他全權處理你的股票戶口,以上兩者是有很大分別的。你有十萬元資本,買入兩萬元甲股和三萬元乙股,或者買入三萬元甲股兩萬元乙股,兩者的效果截然不同。又或是一隻股票在一元買入,兩元沽出,或者在一元一角買入,一元八角沽出,也有不同。同是買入一隻股票,在高手的手中可以贏多輸少,低手則輸多贏少,這完全是由操盤手的能力所決定。因此,你不能單聽貼士,而必須由對方操盤。

挑選一名私人的基金經理,是終身大事,要比挑選終身伴侶還要嚴格。你要觀察他很長的時間,最低限度是三兩年,才能把寶貴的金錢交到他的手上。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你該對他的投資水準有了一定的信心,這比把錢交到一個陌生的基金經理的手上,遠為安全得多,因為一個三唔識七的基金經理,其人很可能九唔搭八。

6.5.2 智障也懂的判斷方式

下一個問題該是﹕我們該怎去判斷誰是有潛質的基金經理呢?

這也是常識﹕留意他的談話,觀察他的往績……諸如此類。但由於我在牛市三期見過不少冒牌股神,其形象騎呢得令人難以置信,都得到大把人的信服。故此我也禁不住像教導智障人士般,將一些挑選人才的常識寫下來。如果閣下認為以下的常識太低能,恭喜你,因為現實生活上,香港地的智障人士真的不少,請原諒我把本書的程度調校得如此低B。

1. 他必須識字。投資是一門需要大量閱讀和分析的專門事業,文盲決不可能成為高手。我見過一些連讀寫有困難的「股神」,居然還有不少擁躉,這證明了他的擁躉是智障的。
2. 他必須認識市場。聽他的說話,聽他分析市場,有紋有路有見地者,才算合格。小學數學只須寫出答案,到了中學,就要寫出推理,如何獲得答案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看一個人是否懂得市場,除了看答案,還得看推理,因為投資不是贏,便是輸,在短期,一個傻瓜也有一半的贏錢機會。
3. 他必須投資有成就。我們不需要他叻到會飛,例如十萬元贏一千萬之類,但他一定要是長期贏錢的人。鑑於很多人亂吹自己的投資成績,你必須近身觀察,最好看到他的投資記錄。在牛市人人都會飛,但在熊市贏小錢的人,往往在牛市食白果(因為他太保守,才能在熊市贏錢),即是有人精於熊市投資,有人精於牛市投資。最完美是觀察一個牛熊循環,即是好幾年。
4. 他必須品格正直。你把真金白銀投資在他的身上,他不正直,你就慘了。這一點不用多解釋了吧。

6.5.3 操作方法

當挑選出一位理想的基金經理時,當然不應直接把錢交到他的手上,這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樣天真的事情,我見過不少內地同胞這樣做,香港人則比較現實,鐵鑄的交情也信不過,這可能是文化不同吧。

如果他只有你一個客戶,開一個股票戶口,由他負責買賣就可以了。反正他無法將你戶口的錢轉進他私人賬戶,錢永遠在你的掌握之中。其實是有的,例如他手頭有一些沽不出的垃圾股票,可轉進你的戶口來套現。

你的管理方法是由他下盤,但經紀仍然要覆盤給你,因此他縱使耍了手段,你也可馬上知道。更好的方法是只准他購買大市值的股票,如要購買小股票,得先同你商量。

如果是由多人合股,則開一間有限公司,當然要有幾個可信任的人去當董事,監察賬目。同樣地,他也只能買賣,不能動用戶口的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你要時時刻刻關心賬戶的一切以及投資記錄。不論你把多少雞蛋放進籃子,都一定要緊盯著它。

這一節所講的未免太過簡單,我寫出來之後,也覺字字豬肌,蠢得要命。不過不把豬肌顯示出來,又覺不夠完整。算了吧,終於還是決定照出,可見得像我這樣的聰明人,也不時會做蠢事。為了死雞撐飯蓋,我唯有說,做蠢事不打緊,以後聰明點,不再犯同樣的錯就可以了。So don't 買基金!


閱讀全文...

【明報專訊】藉由活絡景氣之名,中國內地消費券發放之風愈颳愈烈,繼廣東東莞給市民發放「政府紅包」後,成都、南京、杭州等地近期也向市民大派各類消費券。在輿論造勢下,目前內地消費券已開始第二波熱發風潮。

使用消費券的形式發放財政資金,對中國而言確是一次有價值的工具創新,但仍有些問題不可不慮。

警惕地方保護主義

在某地政府的消費券制度設計中,首輪向市民發放的1億元人民幣消費券限定在400餘戶商家使用,其名單確定程式有欠透明,且有「定點」含義,有批評者指出,此舉有涉「保護主義」之嫌。

這一判斷並非毫無由據。在「保增長、渡難關」的目標及4萬億投資新政的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出台「保護性政策」實有相當驅動力。

首先,因政府權力缺乏監督,創新工具的推行令官員尋租空間增大;其次,在權力庇護下,地方企業或壟斷市場可獲得更多利潤,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並令政府財政受益;第三,在經濟不振的局面下,各地「獨善其身」的私心更盛,其救市自保手段往往難兼大局並且極具「傳染性」。

當前一個事實是,中國地方官員的評價體系仍以經濟指標為主,而非維護市場公平。若這一深層動因不改,則消費券也難以治標固本。

政府搭台商家唱戲?

在中國各地推行的消費券政策中,出現了旅遊消費券、教育消費券、培訓消費券,甚至可交社會保險的轉移性消費券等。地方政府雖把消費券「組合拳」舞得虎虎生風,卻似已經「跑題」。

有觀察人士認為,類似旅遊消費券的制度設計不過是另一種「政府搭台、商家唱戲」的促銷手段,且旅遊券價格相對不透明,容易出現道德風險。政府與其向此類領域傾力,不如以具有價格剛性的主流業態商品或服務領域為重,如商場、餐飲類等。

而教育、社保類消費券則令人更感撲朔。這些本該由政府買單的公共支出,卻以「消費券」為名目,不僅有「偷換概念」之嫌,資金挪用更是一大隱患。

因此,在中國特有的環境下,消費券能否放置主流政策的選擇高度還有待考查。在「為民謀利」、「共克時艱」的舉國聲浪中,若消費券政策不加細化推敲,則極易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名利雙收的另一個「形象工程」,與眼長期的經濟維穩背道而馳。故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列席政協開幕式被媒體圍堵時表示,商務部將跟蹤消費券效果,目前還沒有發放全國消費券的計劃,反映中央部委層面的慎重考量。

馮其十


閱讀全文...

【明報專訊】匯控(0005)公布遜於市場預期的全年業績兼供股,加上美股道指連番下挫,以及國務院經理溫家寶宣布新一輪刺激經濟措施的期望落空,種種原因均令港股受壓。恒指全周跌890點,昨收報11921點;國指全周下滑117點,報6785點,大市平均每日成交428.8億元。

恒指表現遠遜國指,一方面是由於受匯控拖累,另一方面是因為市場憧憬兩會期間的利好政策支持A股及國指。周四,本地地產收租股成為捱沽對象,昨日跌勢蔓延至本地銀行股,一些近期跌幅不多的中資股,不排除下周成為被拋售對象,持貨投資者要小心。

展望下周港股整體大市表現,仍會繼續受到外圍及兩會消息影響,預料周初將維持反覆,周中開始則有機會出現較明顯的反彈。

匯控恒生 績劣捱沽

周一,匯控公布去年純利下跌七成至57.28億美元,遜於市場預期,該股同時宣布了按每股254便士(折合28港元),以每12股獲配發5股的基準進行供股,籌集約125億英鎊(177億美元)。

周二匯控復牌,因計及供股攤薄權益的因素,股價當日急跌18.8%至46.25元,拖低恒指達273點,若不計及匯控,恒指當日只跌11點。盛傳已久的供股消息浮現後,匯控股價仍未止血,其後3個交易日續跌5.9%至43.5元。至於同系的恒生(0011),周一亦與匯控同步公布末期業績,全年純利下跌22.7%,至140.99億元,同樣遜於市場,本周其股價亦拾級而下,全周下滑15.4%至73.6元。

除了匯控、恒生,其他金融股本周亦不好過,宏利金融(0945)於5個交易日內,有4日的單日跌幅超過8%,全周則跌30.8%至62.3元。

粵救樓市 內房股呈強

至於渣打集團(2888),周二公布全年業績,多賺17%至32.98億美元,表現較市場預期為佳,股價自於周三開始回升,昨日報81.4元,全周升8.5%。

中資股受到兩會政策憧憬的支持,本周股價表現跑贏本地概念股。其中,廣東省政府發布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15項「救市」措施,內容包括取消港澳台人士購房限制、土地出讓金可緩交兩年、鼓勵商業銀行對資質良好的開發商發放貸款、支持在境外上市的房地產企業在境內發行A股。消息對內房股構成刺激作用,富力(2777)全周漲14.2%至6.74元,中國海外(0688)升5.6%至10.92元。

安踏多賺66% 逆市之選

壞消息充斥整個市場,但仍有個別股份公布亮麗業績,刺激股價做好。體育用品股安踏(2020)公布去年純利大幅增長66%,至8.95億元人民幣,並派發特別股息每股8分,刺激股價全周上漲16.4%至4.19元。至於同業股份亦有好表現,李寧(2331)全周漲6.2%至10.3元。筆者認為,安踏這類逆境交出良好業績的股份,仍值得投資者留意,投資者並可於其後公布業績的股份之中尋寶。

撰文:楊智佳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