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宣佈供股,坊間議論紛紛,煞有介事地討論是否值得用上二十八元來供股,實情是這些所謂的「專家」,竟然無人懂得最簡單的股票原理,我在百「閒」之下,忍不住撰下此文,普渡萬千股民,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首先,我向大家略述一下供股的程序,為了簡化事情,我只挑關連的來講。
「供股」的英文名稱,是「rights issue」,即是「印發供股權」。因此,股民並非直接拿出二十八元,就能供到一股,而是會收到一份供股權,他們拿著這份供股權,憑此加上二十八元,就能換到新的一股。匯豐的情況是,股民每擁有十二股,便能收到五份供股權。如果股民拒絕供股,可在市場賣換供股權,換回現金。通常,上市公司會安排兩星期的時間,在市場買賣這些供股權。
情況來了﹕假設在這兩星期時,匯豐的股價是三十八元,這即是說,其供股權的價格理論上是十元,因為十元(供股權)+二十八元(供股價)=三十八元。實質操作上,當時的供股權價格一定低於十元,因為供股的股票不能馬上拿到,這份「時間值」必須用價格折扣來抵消。
再說一遍﹕當股民不供股時,可以選擇在市場出售供股權,拿回(上文假定是)十元。換言之,供股成本並非二十八元,而是三十八元,因為他放棄了出售供股權能套回的十元。
結論是﹕供股的成本等於當時的股價,供股唯一能賺到的,只是時間值的套戥。因此我們也無須討論是否應該以二十八元來供股的供股價,因為這情況並不存在。在技術上,供股和在市場上買貨,兩者是等價的。
二十八元這供股價格是否適合,是公司財務的問題,而非股民應否供股的問題。匯豐的董事們和包銷商決定二十八元這數字,是尋求一個股民願意供股、包銷商願意包銷的價格。股民研究二十八元這數字,是研究匯豐在得到這筆資金後,其財務數字能否改善,從而提高其業績,長遠而言,便有於於股價。而供股價,反而不是散戶的問題。
這好比一個流行多年的笑話﹕一羣盲人在討論中堂的牌匾寫著何字。一個說是「天下為公」,一個說是「莊敬自強」,一個說是「為人民服務」。三人吵得面紅耳赤,爭持不下,差點就要捲起袖子打架時,忽然有一位明眼人路過。盲人要他說出牌匾寫的是何字,明眼人失笑說﹕「廳上根本沒有牌匾!」
最後要討論的,是十二供五。為何是十二供五,而不是二供一?把供股價降低少許,然後二供一,集資的數額將同現在一樣。
很明顯,十二供五的目的是為了製造碎股。這些碎股將難以在市場出售,縱要出售,也得在碎股板以折扣價賣出。一個有一千萬股的大戶,供股後的碎股數目將是微不足道,但一個只得五股的散戶,其碎股所佔其總持股量的百份比便極高了。因此,「質數供股法」是搶走散戶所得的絕佳方法,香港炒慣小股票的散戶對此應已十分熟悉,但港人付上深情的匯豐控股竟也用上這種無恥的港版莊家的無良供股法,我們情何以堪!
通常,這些國際性大公司在供股之前,得做上一些前期工作,最主要是詢問一二十個主要股東,看他們的供股意欲,如果這些大戶不同意,供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戶們不單要付錢來供股,而且還要負責在市場維持秩序,以他們認為可以接受的價錢,購入股票,以頂住股價,因為股價太低,例如跌破三十元,供股也就可能失敗了。十二供五就是給大戶的一些「甜頭」,有效的減少了市場上可出售的股票,從而抵消了部份沽售的壓力。當然,這是犧牲了散戶的利益而達到的效果。
Iphone/PDA版: http://istock.blogspot.com/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0 comments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