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從報紙上讀到「政府入市」的消息,我都會出一把冷汗。國際大行被迫把手上的中資銀行股份沽清套現時,中央政府正在透過中投入股接貨。

我一直以來都相信,投資者入市買股的原因,應該只有一個,就是看好公司的前景。看好的原因,可以是市值比資產淨值出現折讓,可以是股息率吸引,也可以是出於需要(例如需要與該公司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可是,如果靠人為入市來抬高股價,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因為買家遲早會把持股沽出,結果沽壓無日無之。

這不僅限於政府入市,也包括一切人為的操縱,很多莊家都因為無法沽出持股而陷入麻煩。我記得日本政府曾經入市,後果是令情況變得更壞。

政府入市的後果,往往會帶來不能預計的後果,結果反而會嚇走買家。當然也有例外,政府在1998年入市就成功令股市翻身,其後更把「官股」以盈富基金(2800)包裝出售予公眾人仕。

英美政府要等到何時,才能以理想的價格出售花旗和AIG的持股呢?市場已經對這兩家金融機構甚感憂慮,即使股價大升也不一定會有人願意買入。這也適用於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至於貝萊德(Black Rock)就簡單得多了,因為殼股有價,本身的銀行業務亦值錢。

中資銀行的禁售期漸漸解涷,很多投資者因為需要現金,正在處於有心無力的境地;至於本地富豪入股則純粹是為了賺一筆快錢而已。中資銀行股的沽壓甚大,迫使中央政府出手托市。

我已經講過無數次,中資銀行有極佳的投資價值。不過現在政府入股,會不會對董事局產生影響?銀行會不會故意減少撥備,用人為方法令盈利增加?他們最好不要這樣做。

政府入市的目的,也許純粹是追求回報的行為,投資的準則是純利、股息和資產。由於入市的金額甚巨,因此一舉一動都受公眾注目。當然,這樣反而令入市此舉變得可疑,皆因一般大戶入市絕對不會做得這樣明顯。

中資銀行稍後會公佈盈利,較早前在一月十九日工行(1398)已經發出盈喜,這間銀行會在三月十日率先發佈業績。盈利數字應該塵埃落定,但撥備的金額則仍有調整的空間。我在想,如果政府在業績前早早入市,或會觸犯內幕交易條例。

中央透過財政部和中央匯金等機關,持有工行高達75%的股權,兩者分別持股35%。

我問一位老朋友,不知道他有沒有興趣在華富財經寫專欄。他和我一樣,都是一個特許會計師(Chartered Accountant),從事證券業一段很長的時間,還當過經紀和基金經理。他曾經在澳洲寫過專欄,對香港、泰國和澳洲的股市都相當熟悉。你也可能知道,他名叫Issac Sofaar。嘿,這讓我可以放假了。我覺得自己寫的東西,越來越沒有新意;而Issac對市場有一套自己的看法,隨時是你聞所未聞的。我會安排一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