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周四。港股高開低收,內地新一輪刺激經濟方案落空,後市壓力增加。藍籌股普遍回落,但積弱多時的滙控(005)反彈1.4%,收報44.8元。恒指收報12211點,跌119點或1%。國指收6900點,跌47點或0.7%。
3月期指收12050點,跌198點,大低水161點;4月期指收報12041點,跌143點,低水170點。

內地股市反覆,最終靠穩。上證綜合指數收報2221點,升23點或1%;滬深300指數收報2304點,升19點或0.9%。

中、港和環球股市在溫總發表工作報告前,「偷步」熱炒加碼救市,其中彭博通訊社引述前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的言論,受到很多人談論。

前高官都拍心口中央有新的刺激方案出台,哪還有假?全球股民也就瞓身入市,把希望押在神州身上。結果,溫總在報告中只重申去年11月公布的4萬億元政府投資計劃,新措施出台之說不攻自破。

大家想必還記得,人大前副委員長成思危在「兩會」揭幕前,因誤「爆」房地產將納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內,須親上央視澄清來龍去脈一事。
收風須格外留神

先有成思危、後有李德水,兩者相隔不過數天。今後投資者對這些被視為掌握政策內情、卻又不在其位的「可靠消息人士」放出來的風,是否要格外留神?

《經濟學人》在溫家寶宣讀工作報告後,發表了一篇短評,清楚點出人大在「太平無事」時已是公認的「橡皮圖章」,當前中國經濟面對內外嚴峻挑戰、09更是「6251政治敏感年」,「兩會」期間愈少政策辯論愈好。為了減省開支,今年「兩會」會期縮短至九天、繁文褥節可免則免;財政部向人大提交的預算報告,也一如往常僅屬提綱絜領,令急於了解刺激經濟計劃詳情的廣大民眾(包括一些官方媒體)大失所望。

對一心借「兩會」消息炒作的股民來說,溫總的工作報告令他們有好夢成空之感,內地股市升幅收窄、香港和歐洲應聲回落,是正常的反應。

不過,溫家寶的報告在好些方面仍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內地今年的財政赤字大增至9500億元,但佔GDP比例仍在3%以內;國務院同意地方發行2000億元債券,惟國家累積國債餘額只相當於GDP約二成……。跟美國今年1.75萬億美元財赤(佔GDP 12%)、發債規模以倍數增長相比,中國的財政狀況健全得多,意味內地在經濟勢頭一旦明顯惡化時,確有適度推出更多措施的空間。

中港媒體重視「兩會」有沒有利好股市消息,外國的China Watchers已把目光投向中共領導層第五梯隊,即準備接胡總班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以及接溫總班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

奧巴馬效林肯故智,在內閣中組成「政敵團隊」。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3/4月號也有一篇題為「政敵團隊」(Team of Rivals)的分析,由普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國問題專家李成執筆,指出習近平熱中於市場開放和持續發展私營經濟,廣受國際商界歡迎。引伸下去,習氏在政策層面上最關心的是如何令中國經濟效率更上層樓、維持GDP高增長,以及促使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

相比之下,李克強則較關注弱勢社群和失業人士,而且充分了解由基本醫療保障開始、在內地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在李氏眼中,縮窄貧富差距遠比提升中國的經濟效率重要。

當國家經濟以每年雙位數步伐增長時,這個「政敵團隊」在社會穩定和兩派均渴望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大前提下,權力鬥爭雖難免,但既有共同目標,自能求同存異。然而,在經濟勢頭逆轉、社會和地區矛盾逐步深化下,中共決策層這種微妙的平衡能否維持下去?看來,在全城關注「保八」之際,國際間的China Watchers已押注在中共第五梯隊能否延續神州的經濟奇迹!

講完神州,且說東瀛。日本準備動用外滙儲備為企業融資紓困,情況好像十萬火急,因為連全球汽車銷量冠軍豐田也「乾塘」,據聞要向政府緊急撲水20億美元。市場擔心日本的「伸手」企業陸續有來。

日本1月份外滙儲備有1.01萬億美元,如果不景氣延長,一人派幾十億,可以頂得幾耐?
豐田向政府撲水

豐田面對的死結很難解決,因為歐美市場賣車要靠銀行向車主提供貸款,金融海嘯之後,銀行自顧不暇,難向有意買車人士提供借貸,豐田要賣車就惟有自己幫顧客上會,這筆錢從來無預計過,更何況目前訂單下跌,生意又錄得虧損(預計2008年蝕3500億日圓),在各方面都緊縮下,豐田只有向政府求助。

強如豐田亦落得如此田地,全球貿易好極有限。進出口依賴貿易融資,廠商就算找到海外買家,最後仍需要銀行的信貸,才能達成交易。銀行如果「斷纜」,國際貿易就會徹底崩潰,因為全球最大外滙儲備國中國亦只有2萬億美元,所有政府加起來,亦無法取代銀行的功能。

國際貿易信貸緊縮一旦失控,全球經濟衰退的程度將遠超先前的估計。由於主要出口製造國集中在亞洲,區內包括中國的就業形勢日顯危急。

北京「兩會」所有領導人都反覆強調有信心「保八」,又表示中國銀行金融未受破壞,因此情況比較容易處理,但問題不單是歐美消費減少令生意難做,更大的難題是國際貿易信貸緊縮,有生意亦無得做。

繼歐美金融危機惡化,亞太出口危機亦成形。金融海嘯是「心臟病發」,國際貿易崩潰則是「急性中風」。大家惟有希望趕快救活銀行金融,以免觸發更嚴重的併發症。

環球報業告急,據外電報道,美國已有三十三家報紙申請破產保護,印刷媒體難敵互聯網與經濟不景的夾擊,估計還有報紙要「光榮」結業。日本十年前有本書名為《出版大崩潰》,如果適用於美國,也許這一個浪好快捲過來中、港、台。

報業經營困難,但通訊社的生意還過得去,好像梅鐸旗下的報紙要裁員,但道瓊斯通訊社卻擴展加人。通訊社是「原料批發商」,報紙主要亦是向通訊社「買料」,然後加工生產成不同的新聞、評論。

不過,表面上看,報紙愈來愈少,何以通訊社可以「脫鈎」發展?其實這正是印刷報紙的悲哀。
夕陽工業 超級媒體

美聯社去年的營收數字顯示,報紙只佔其營業額25%,比起1985年的55%跌逾一半,因為近年有其他媒體興起,例如新聞網站、有線電視台等,趨勢是「數碼」內容蠶食了印刷媒體的生存空間。

目前最大的幾家通訊社,已成為一個超級資訊中心,例如彭博、道瓊斯,基本上可稱得上是「智庫」,提供主要財經數據和分析。

以往,通訊社不會搶「客仔」生意,因為通訊社要自行把資訊送到消費者手上,豈不是要辦報館、搞電視台,哪有人這樣做?以前是沒有,但互聯網出現之後,所有內容經過數碼化,便可以整合在一個平台發放,你可以用電腦上網看新聞、電視、電影;當流動上網愈來愈普及,只須一部iPhone就可隨時隨地收看任何內容。於是,通訊社可以直接經營其網站,吸引自己的讀者群及付費商業用戶。

由於這個趨勢發展愈來愈快,通訊社在報業艱難時刻擴展業務,具有策略目的。

梅鐸早就擁有電視、報紙、網站和通訊社,他的「超級媒體」王國早在十年多前開始打造,佔據了英文媒體市場。更大的一個中文市場,應該開始有戲上演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