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受國際金融危機之影響,全球汽車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劇烈動盪中,停產、減員、虧損的慘劇在歐美、日本汽車業如災難大片般輪番上演,而內地車企卻在海外「抄底」的十字路口躍躍欲試。

內地車市 躍身全球第一

近一時期以來,美國汽車市場持續低迷,今年1月其國內市場銷量僅約為65.7萬輛,而同期中國市場則約為73.6萬輛,為汽車銷量世界第一。進入2月份的美國汽車銷售又同比暴跌四成一,美國三大汽車巨頭瀕臨破產邊緣。

與此同時,日本汽車業更噩夢不斷,本田和日產等公司仍在強制休假減薪;世界第二大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出現了自1941年以來近70年間的首次虧損,今年二月的銷售量更創35來同比新低。日本汽車業的不景氣已全面升級。

相反在內地,儘管金融海嘯對汽車業也形成一定衝擊,但其新興市場的活力仍使它成為全球車市的一個避風港,成為迄今為止全球唯一的「牛市」。這對於仍處於成長期的內地汽車業,除了承受產業的必要陣痛,更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國家資訊中心的專家稱,儘管當初利好政策的出台並沒特意針對自主品牌汽車,但事實上卻使中國自主品牌遇到第二次歷史機遇。而其第一次歷史機遇始於2002年,中國加入WTO後帶來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自主品牌呈高速發展。

重點吸納海外人才技術

隨美國汽車巨頭相繼拋售旗下資產,內地汽車企業被視為最有希望的接盤者,吉利、長安及奇瑞汽車均捲入海外收購的傳聞。但吉利高層極力否認將出手收購福特及通用旗下資產。知情人士表示,中國整車企業尚不具備收購和消化海外整車廠的能力。

儘管內地車企聲言無意收購美國汽車巨頭在北美的資產,但這並不妨礙一汽集團、廣汽集團、北汽集團等汽車企業紛紛開赴海外進行「軟抄底」,他們瞄準的是另一類資產,即人才和研發技術,而這正是日韓車企借此崛起的法寶之一。

內地最大的商用車生產企業北汽福田「軟抄底」的首站鎖定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其招收的人才將主要致力於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等環節。他們認為,無論是招收成本還是難易度,現在都是到海外招聘人才的最好時機。

北汽控股則高調公布了2009年工作計劃,其中擴大規模、推進併購重組為頭等大事。其經營理念是:比起買更大的船,更重要的是要有會造船、會航海的人,否則即使買到船,到了海裏翻船的危險也很大。此語道破了中國企業去海外「軟抄底」的普遍心態。

馮其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