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周三。港股再次高開低收,萬二點得而復失。承接外圍升勢,開市即見全日高點,其後滙控(005)從高位回落,內地股市低收,為港股帶來壓力。恒指收報11930點,升236點或2%。國指收報7007點,升127點或1.9%。3月期指收報11933點,升333點,高水2點;4月期指收11890點,升340點,低水40點。
2月份內地貿易數據不理想,出口同比急跌25.7%,進口跌幅因政府開支上升而受控,但仍達24.1%,令2月份貿盈降至48.4億美元的三年新低。不過,內地股市並未受到太大衝擊,上證綜合指數收報2139點,跌19點或0.9%;滬深300指數收報2220點,跌20點,幅度同為0.9%。

昨天談論退休相關問題,今天發現《金融時報》有美國大企業暫停為類似本港強積金的僱員養老金計劃401(k)供款一文。強積金資產分散投資環球市場,停供之風對股市的影響,值得數以百萬計香港打工仔和強積金主事人密切留意。

股市面臨兩股壓力

《金時》報道,多家美國大型企業停止為401(k)供款,包括通用汽車、聯邦快遞(FedEX)、聯合包裹(UPS)、讀者文摘、摩托羅拉等;即使代表退休人士利益的團體AARP(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tired Persons),同樣宣布自3月起暫停為僱員供款。

401(k)在1978年成立,主要為美國人增加退休儲蓄而設。一般而言,公司每年會拿出僱員年薪5%作為退休供款,但好像通用汽車、讀者文摘這類面臨破產的企業,根本無能為力。經濟愈來愈困難,估計今年有5%大公司停供401(k),明年數字可能高達10%。

老畢認為,對股市而言,這是一個極差的訊號,因為401(k)是美國股市的大買家。截止2007年底,401(k)的資金為8.4萬億美元;另外,美國社會基金養老保險的資金為6.6萬億美元。其中,401(k)把資金的56%(4.7萬億美元)投進美國股市。不過,退休金再多又如何,許多美國人對退休金計劃已深感失望。2007年10月道指高峰是14000點,跌至目前7000點水平,401(k)損失一半,即2.35萬億美元。有迹象顯示,401(k)亦已出現「換馬」潮,退休資金開始撤離美股。

眾多在2007年以為退休可以過「陽光海灘」生活的人,今年不僅大屋搬細屋,還要努力為退休後找工作。最後一批嬰兒潮人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更早降世的一批更已踏入退休之齡,他們在過去繁榮的日子裏,除依靠退休金計劃之外,在股市作長線投資亦大有人在,面對今日的景況,在既失望且生活逼人下,一定會將手上擁抱多年的「愛股」棄之,他們會密切留意股市動向,趁仍然有價沽貨套現。

綜合而言,股市未來面對兩股沉重壓力:一、資金流入減少;二、來自退休人士的龐大沽售壓力。

近日中外媒體都以「大蕭條」為熱門話題,帶大家進入時光隧道,參觀一些我們這一代人在現實生活中從未見過的事,如棲身帳篷、飽受飢餓之苦、戰爭……。《信報》3月7日就刊出前奧地利總理Alfred Gusenbauer的一篇文章,標題極盡驚嚇之能事:〈經濟崩盤,戰爭可以避免嗎?〉文中指出,以往一旦國家經濟出現崩盤,內部革命和對外戰爭不可避免。如今,我們正面臨着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最具歷史決定性的時刻,我們能夠避免悲劇重演麼?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頭號任務不再是捉拿拉登。你估換了誰?新希特拉是也。美國已意識到今次百年一遇的經濟災難,極有可能令某些窮途末路的國家出現偏激的思想行為,類以希特拉長於煽動公眾悲情的領袖,有冒起並把世界推向戰爭險境的可能。

大蕭條的震央是美國金融崩潰,當震波越洋到達歐洲之後,維也納的Creditanstalt銀行出事,拖累歐洲經濟倒塌,導致德國納粹主義興起。奧地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也起着關鍵作用。這個國家跟東歐接連,關係密切,過去幾年東歐新興市場大熱,維也納銀行界大做東歐生意,放出大量信貸。如今時勢逆轉,奧地利的銀行甚至國家都陷入破產危機。唇亡齒寒,單看表面證據,歷史好像正在重演。

積金停供、長者沽貨,加上大蕭條甚至戰爭陰影揮之不去,悲觀氣氛瀰漫,有沒有人賺到笑?答案是肯定的。
在討論誰是大贏家前,老畢想說說歐美金融股急跌後的「反彈」。花旗周二透露首季業績有驚喜,股價從不足1美元彈升38%,帶動全球銀行股包括滙控造好。翌日消息傳來,下月初G20峰會的主辦單位無法聯絡美國財政部,峰會安排遇上阻滯。

財長不敢直視公眾

大show當前,全球熱切期待華府充當領頭羊,推動各國齊心協力挽救經濟。然而,在這個緊急關頭,身為一哥兼金融海嘯源頭的美國,財政部竟然無人接電話,G20峰會有啥作為,可思過半。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美國財長蓋特納每次開記者會或有重大決策公布,眼神總是閃閃縮縮,令人有渾身不自在之感。看着他這個模樣,直覺告訴我,美國銀行業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問題,以致在最前線掌握第一手資料的蓋特納心虛膽怯,發表政策講話時不敢直視公眾。

一句話,今日「投資」金融股,比賭博更似賭博,老畢明知鋪草皮,也寧可到沙田一試運氣,理由是馬會至少不會在馬匹轉爆炸彎前修改競賽規例,優勝劣敗,贏了好彩賠了認命。銀行股卻不然,政府「救市」手段朝令夕改層出不窮,投資者買冷開熱買熱開冷,點玩?

入正題:誰是大贏家?答案是,不理政府做什麼,一於全程沽空銀行股的對沖基金。由於很少人夠膽這樣做,在銀行股兵敗如山倒中大獲全勝的對沖基金少之又少(今年首二個月不同策略對沖基金回報見附圖)。彭博今天報道,去年「技術性擊倒」索羅斯的對沖基金經理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不僅因押注英國樓市爆煲大賺30億美元,自去年9月起沽空萊斯銀行和與之合併的HBOS,在短短六個月內,此倉盤估計為保爾森主理的基金帶來4億美元利潤。另外,據最新消息,保爾森近期大手增持黃金。

從宏觀角度看,保爾森的戰績可以視作一種「恐慌指標」(fear gauge),他愈是大有斬獲,世界便愈亂(金融體系屢救不起、黃金成為唯一可信賴的資產)。作為世界公民的一分子,無理由希望他繼續得心應手名利雙收。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金融海嘯後的事態發展有太多地方跟大蕭條至二戰前相似,我們不應阿Q地以「純屬巧合」解釋這一切,最少也得承認金融(紙上)資產主宰世界的年代已經結束。

即使樂觀地看,各國大力救市(英倫銀行剛踏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第一步,未來三個月將從投資者手上購入總值750億鎊的英國政府債券和其他流動性高資產)見效,全球經濟復甦,但經過花旗「一蚊雞」、滙控「一包煙」、股神「兜巴星」的這十來個月,縱使經濟否極泰來,投資者可以忘掉一切,再次歡天喜地擁抱「紙上富貴」嗎?

選美理論仍取黃金

本來,政府債券有央行出手托(聯儲局和歐洲央行正密切留意英倫銀行「量寬」的效果,稍後可能跟進),國債孳息短期內大有機會往下走(價格上升),但奧巴馬承諾在第一個四年任期屆滿前財赤減半,你不覺得可笑嗎?央行人為地壓低長債息率,不代表國債值得投資,股票之失因此不會成為債券之得。貨幣方面,美元目前「企硬」,只拜貌不合神更離的歐羅區更「醜」所賜;論「美」,豈及黃金?套用選美理論,我仍取黃金。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