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不必要等待正式的宣佈,大家才知道衰退已經臨到。看看越來越人正在失業,生意越來越難做,花紅也被大幅削減,就知道已經身處衰退之中,不必等待別人告之。
所以,其實在收音機上聽到我們已經技術上陷入衰退與否也不要緊,最直接的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因為那才是對自己的真正影響。
我在這次衰退中算是相當好運,儘管我必須承認,今次給我帶來的創傷遠比之前幾次大。對於1950年代之後的每一次股災,我仍然印象猶深。那時新加坡發生動亂,Maria Herzog在印尼扇風點火,引發Hock Lee Bus騷亂。這些事情對我沒有影響,甚至連韓戰也只是小兒科。那時橡膠價格一飛沖天,炒橡膠的投機客通通賺錢,一次交易的進賬,隨時有普通職業的兩倍工資。由於馬來亞處於緊急狀態,我在1955年到達新加坡,當時馬來西亞還未存在。那時人命並不矜貴,種植場經理的命運與恐怖分子分別不大。
幸好在這些動盪年代,我的資本有限,可以輸的錢並不多。在1960年代我轉行成為股票經紀,客戶的財產置於風雨飄搖中。由於為免利益衝突,我自己卻沒有買賣。
另一次衰退名為「馬印對抗」(Konfrontasi),是印尼和大馬的紛爭,新加坡從大馬獨立出來。那時股價每天都跌一成。然後就是1967年天星小輪暴動,這反而成為一次投資良機,因為香港對新加坡並沒有直接影響。
在我的投資生涯裏,比較成功的一頁是1971年在倫敦的日子,那是1973年出現石油危機的前夕。後來經濟陷入衰退,商人銀行和按揭公司一間接一間倒下,與今天的次按危機有點相似,不過那時信貸風暴的威力,遠遠不及今大那麼大。當時倫敦的樓價高得不能再高,投資者當然要受到懲罰。那時我與亞洲的經紀行交易股票,我賺了一筆橫財,但後來英國驚人的徵稅,令我被迫回到亞洲。
當時股市樓市齊升,港股在1987和1997年也曾升至高位,而下一輪升市要等到2007年的中資熱潮。我以為自己的承受壓力尚可,但實際情況比想像中難得多。幸好我沒有借貸,而且手頭上還有足夠三年使用的現金。
但我所經歷的起跌不只是出於市場過度反應,亦有的是出於經濟警號。但如果不是由於過份的忖測而導致恐慌,不會發展到那麼厲害。然而,這一切對市場下挫何時完結,何時飊升均沒有預示。
我的理論是,一切都要看產品需求。只有發現需求出現時,才會有真正復甦。大戰後有龐大復甦,因為樓價跌得很嚴重,英國便是例子。接着是擁有汽車的能力,隨後發明電視,需求擴散。再接下來,發明手機,應用廣泛。還有互聯網,當然之前亦有電腦服務,但不普及。在九十年代,互聯網興起造就了真正的繁榮,傳真機亦大致如此。升市總能跟受歡迎的新發明扯上關係。
需求可刺激市場反應,這是我留意刺激消費反應的厡因。這會平衡消費,減弱較高的需求。汽車便是一例,舊車需要更換,可是2008年石油恐慌令購買新車步伐減慢,但現在衰退遏止油價,為汽車需求重生提供很大的空間。另一個板塊就是房產,強制收樓令先前業主無家可歸,導致潛在求上升,而空置的房子又必須再放售到市場。現時新屋動工的延後,是下個牛市的好開始。
但是,好像蘋果電腦那樣擁有創新意念的公司,將可從大眾中產生新的需求,刺激人們的消費意欲,推動經濟發展。有了金錢可以花費,但也要有他們必買的產品。
Iphone/PDA版: http://istock.blogspot.com/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0 comments
發佈留言